翻译资讯网

网站首页 英文翻译 翻译的基础(翻译的两大基本方法)

翻译的基础(翻译的两大基本方法)

翻译资讯网 2024-04-30 01:30:55 英文翻译 515

翻译的基本技巧有哪些?答案无疑是:熟练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外语言,了解翻译学的基本理论并能恰当地运用它们。这当然是事实,但在现代复杂的翻译实践中,这些显然是不够的。译者还需要关注语言学和翻译研究以外的社会因素。这是因为翻译是一种社会劳动,翻译的成果不是译者自己享受的,而是给别人看的。也就是说,译者的翻译作品必须得到他人的传播和接受,才能实现其价值;翻译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经过翻译——传播——接受的过程。在传播(包括出版)过程中,翻译既要遵循翻译学的原则,又要受到传播领域相关规则的制约。对于后者,我统称为社会因素,并将处理这些非翻译学术因素对翻译的影响的能力概括为翻译的第二项基本技能。

至于翻译的第二项基本功,我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翻译的基础(翻译的两大基本方法)

1、善于解读文字之外的文化意义

要理解单词的含义,您可以使用字典。对于词语以外的其他含义,译者需要参考原文的背景、语境的连贯性以及译者自身的文化修养来判断。这种文化解释需要注意:

首先,有些词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解释。例如,美国辛克莱刘易斯的名著《大街》中有一个“使命”一词。台湾译本和上海译本均译为教堂,范培旭译本则译为宣教区。原因是,据他了解,上个世纪的美国小镇中,宣教区还包括教会学校、信徒避难所、教会福利设施等宗教活动区域。它们比教堂大得多,所以翻译“传教区”似乎更准确。

其次,有些词的含义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会发生变化。《尤利西斯》中有一封法文信。第九章,当穆里根在图书馆嘲笑摩尔教授时,肖谦夫妇将其翻译成法国文学;但在第14章,当莫莉深夜在床上提醒自己检查布鲁姆的口袋时,这个词,小谦夫妇把它改成了法文字母,但又补充道:它也是安全套的意思,这里金地直译为安全套。对于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情况下,著名作家给出了不同的翻译。

第三,一些典故或特殊短语具有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例如,Monteggia的医学翻译将其发音称为“蒙太奇损伤”,自然令人困惑。专家知道,这是一个医学术语,叫孟氏骨折。让我引用翻译行业过去的一个有趣的事件。早年,赵景辰曾将MilkyWay直译为牛奶之路。其实指的是鹊桥相会的银河系。鲁迅还曾就此事写过一首幽默的打油诗:可怜维加,变成了骑手的妻子。黑鹊不疑,乳路远去。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

第四,除了传统意义外,还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例如arms,传统上指的是武器。欧洲一位伯爵家的门前挂着一只手臂,上面画着7只燕子。有译者将其译为“七燕兵器”,按传统意义来说是正确的。然而后来有人查证,这个家族出了七位封爵名人。门前的图案,应该是奇炎一族的徽记。这里的武器应该以其不寻常的含义使用。这种情况在翻译俚语时尤为常见,可见翻译的难度有多大。

2、努力提高目标读者的接受效果

既然翻译是给读者看的,我们就应该尽力让读者能够理解、接受。曾有人主张中外文对应翻译。其结果是翻译生硬、别扭、难以理解,削弱甚至丧失了沟通效果。我不同意这一点。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读者接受程度是衡量创作和翻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不足以完成文本层面的转换。目标读者也必须接收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所有信息;而译者捕捉和理解这些信息的能力是译者需要努力掌握的。又一个基本功。这包括:

首先,翻译设计要充分体现人物性格。一个成功的翻译应该体现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比如,美国经典《红字》中有一句话叫“好妇”。这个词太熟悉了,燕山版将其翻译为“女士们先生们”,这是正确的。然而,上面的文字讲述了一些家庭主妇的粗鲁言辞和言语。燕山版的翻译似乎太软了。林译本将其翻译为“女士”。虽然只有三个字,但却展现了人物的凶猛。还有一个有争议的翻译例子。在《堂吉诃德》中,杨绛老师曾将西班牙语成语conlospelosenelpecho翻译为“胸前的毛发”。林以安认为这是误译,应该译为masculinity。这场争议一度引起广泛关注。为此,我向杨江老师求证。她告诉我桑乔这是想取笑。这个女人能扔铁棍,比村里的壮汉还要力气。于是她把整句话拼凑起来,翻译成:天哪,她有多坚强。身体粗壮,胸前还有毛!为了凸显角色形象,杨老师牺牲了自己的阳刚之气,把胸前的毛发都去掉了。这样的处理是否恰当可以讨论,但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拘泥于表面的文字,而是能够了解角色的性格,设计出既符合原意又生动的设计。流利的语言表达确实是文学翻译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其次,要判断地域,选择合适的含义。《尤利西斯》中有一句话:奇怪他是在追我吗?Jindi翻译为:不知道他是不是想拉皮条?小谦夫妇翻译为:不知他在跟踪吗?两个翻译有很大不同。我问小谦,他说这句话的上下文是布鲁姆背着妻子从邮局拿出一封情书。突然他遇到了妻子的心上人麦考伊,愧疚的布鲁姆脑海中浮现了这个问题。试想一下,光天化日之下在邮局门口,你怎么会想到你老婆的心上人要拉皮条呢?无论从理性还是感性上来说,这都是没有意义的。Pimp的意思是皮条客,但在澳大利亚也有间谍的意思。喜欢玩文字游戏的乔伊斯可以将其扩展为暗示跟踪。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对此,我们不能确定小谦的翻译是否正确,但他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根据语言环境选择相应的含义。这种精神和努力值得弘扬。

第三,要注意翻译的整体和谐。中外词和单句的转换依靠语言能力和词典就可以大致完成。但译文的衔接、搭配、语气、节奏、上下左右的气氛是否和谐、恰当,都取决于译者的第二层次。基本技能。以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为例。朱认为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含有大量的人物对话,将无韵诗翻译成散文对话,不仅有利于传达原文的意思,而且更容易阅读和读懂,于是他把诗歌翻译成散文。为了使莎士比亚人物的语言更适合演员在舞台表演时流畅的对话需要,他还到剧院聆听演员对话的音韵、节奏和语感,并以此作为修改他的翻译的参考。他坦言:你首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读者,检查翻译是否有歧义,你要把自己想象成舞台上的演员,判断语调是否流畅、音节是否和谐,以及是否每个词或句子都不太舒服。我常常苦苦思索好几天。人们或许不同意朱生豪的观点,但必须承认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确实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和好评。这清楚地证明,我国剧院上演的莎士比亚戏剧几乎全部采用朱译本。可见,朱生豪不仅精通汉英翻译技术,而且具有超越更广阔的翻译研究视野的勇气和能力,这使得他的翻译成为传世杰作。优秀翻译家的多方面基本功应该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第四,要妥善协调作者风格和译者风格。毫无疑问,翻译首先必须反映原作者的人物塑造和措辞风格。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译者自己的风格应该被抹杀。只是译者不能压倒原作者的风格,用译者的风格取代作者的风格。很多人认为,如龙翻译契诃夫作品,既保持了契诃夫幽默、俏皮、甚至狂野的风格,又体现了如龙自己的短句、简洁的措辞、贴切的描述。风格是指较成功地协调作者和译者风格的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更要注重译者与译者之间意境、风格的协调。诗人卞之琳曾说过,就文字而言,外国诗是无法翻译的。译者只有融入外国诗人的意境,才能产生与原诗相似的语言和情感。他提到的整合能力是否也属于翻译的第二个基本能力?

3.充分考虑翻译可能涉及的法律责任

翻译不仅涉及原作者、译者、图片作者和出版商的利益分配,而且翻译中的某些人物、事件和表达往往会涉及到可能面临的或明或暗的法律关系。翻译者不能只专注于翻译,必须思考如何防止自己违法。目前需要考虑的主要有三点:

首先,检查是否有合法授权。需要对比版权保护规定,审查作者、译者、出版者是否获得有效授权,范围有多大,是否过期,有哪些附加协议等,防止翻译辛苦实际成为侵权作品。

其次,区分合理使用和抄袭的界限。有些翻译不可避免地会参考以前的翻译;有时在翻译、译序、译评中,需要引用别人作品中的某些词语。这点一定要记住:首先要说明引用的出处,并区分自己写的和引用别人的作品;其次,遵守合理使用的限度。这个程度有时很难明确区分,但根据我的理解似乎包括:虽然含义相同,但思维逻辑和表达方式各有特点;引用自己的观点而不抄袭论证观点的过程,更不抄袭别人的话的错误;仅引用个别例子或他人的孤立词。虽然没有到处标明出处,但整体脉络主要还是靠我自己的判断;所有引用仅用于教学、研究、公益、内部交流等非商业目的。在被指抄袭的案例中,无疑有卑鄙的山寨者,但也有一些界限不清、无意落入的情况。陷入侵权困境,不容小觑。

第三,谨慎对待删除。从翻译学的角度来看,译文是不能删除的;但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往往因为国家法规、国情等限制而不得不被删除。有时候不删除会出问题,删除也会出问题。事实上,曾有过两种情况因相反原因而造成麻烦的例子。

1986年10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韩虎林翻译的纪实小说《轿子泪》。原作者为法裔华裔、著名钢琴家周钦礼。她的公公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富豪周品三。她在书中讲述了解放前她遭受丈夫弟妹、姐夫欺凌的经历。该书在法国出版后被翻译成18种语言。没想到,1992年,定居美国和巴西的周家两名亲属以该书侵犯周家等人名誉为由,将翻译家韩虎林告上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韩女士辩解说,翻译已经过周勤礼的审阅,她表示感谢。受法院委托校对的南京大学法语教授卢丙辉也证实译文忠实、准确。但法院仍裁定译者韩虎林及出版社构成侵权,并责令原告赔礼道歉并予以赔偿。被告上诉后,江苏高院最终维持原判。尽管很多人对这一判决提出质疑,但这并不能改变翻译者受到法律惩罚的事实。这就是不删除造成的麻烦。

另一则造成麻烦,因为它被删除了。几年前,译林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其中一些叙述被删除了。随后,作者经纪人以删除违反合同为由提起诉讼,暂时给出版社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后来双方意见不合,作者只好撤回授权。可见,在翻译实践中,什么该删、什么不该删、如何删都是很有讲究的。有时仅仅考虑删除还不够;你甚至要权衡是否应该翻译。例如,英国作家拉什迪的《撒旦诗篇》伤害了穆斯林的感情,因此许多国家放弃了翻译和出版。

4.关注翻译领域的新事物

在跨文化时代,翻译变得更加复杂。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翻译领域出现了许多新事物,传统意义上的翻译要求和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因此,翻译工作者也必须与时俱进,关心和研究翻译的新动态,学习和掌握翻译的新知识。目前需要关注的包括:

第一,计算机翻译。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在进行计算机翻译研究。改革开放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语言与信息工程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华建集团在计算机技术翻译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如今,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机构在知识工程的翻译记忆、计算机模拟语言功能、人机交互、语言转换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翻译软件不断更新,某些科技资料计算机翻译的比例和通过率不断提高。虽然计算机翻译无法取代人工翻译,但计算机翻译的前景是诱人的,必须引起重视。

二是字幕翻译和解说翻译。外语电影和电视图像中添加的中文字幕以及国际新闻的现场评论通常需要翻译。此类翻译,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需要忠实翻译全文,而只需翻译意思即可。翻译不等于意译。它不能照搬传统翻译的原则和方法,有自己的规则和模式。翻译通常要求:反应迅速、措辞简洁、节奏同步、把握事件本质、善于提炼核心词语、摒弃繁琐的形容词、紧扣图像的解释和字幕等。或许是一种新的翻译沟通模式——解释翻译风格将在未来衍生。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现专门开设计算机翻译和字幕翻译课程,表明这些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

第三个,在线翻译。现在网上出现的一些翻译是为了练习写作和征求反馈;有的是个人兴趣翻译,发给网友分享的;还有一些人,比如哈利迷,根据互联网上的原文进行自我翻译,以便第一个了解《哈利波特》的内容。总体而言,除少数各方已达成一致外,在线翻译在商业领域尚未形成气候。但随着出版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在线翻译的作用和影响力必然会越来越大。相应的问题,如在线翻译质量的监管、在线翻译收入的分配、在线翻译版权的保护等,都将成为翻译必须关注的新问题。

以上或许只是一瞥,但至少在现在的大学翻译课程中,恐怕都没有或者很少被提及。这些是否算是翻译的第二基本功当然可以讨论,但请从事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的人多思考一下它所提出的问题总是有帮助的。

猜你喜欢